惊悚片《京城81号》热映,在重庆,也有一座神秘民国楼房--北碚白家洋房,传楼中有白面人夜哭。老人说,60年代,有人拆楼,而墙体被砸渗血,拆楼人当场死亡......《北碚区志》:楼为白敦容修建,白死后暂葬于屋中。后有学生死房内,无人收尸,被传为重庆鬼楼!
在当地老人记忆里,到上世纪80年代前,白家洋房一直都是温塘峡口最重要的一栋建筑。民国时,中央日报曾刊登一系列相关报道;中国第一部恐怖电影《夜半歌声》(1937年版)剧组曾慕名来此取景;不少关于北碚老建筑的书籍和照片上,都有对它的介绍;在对岸的金刚碑古镇,航行在嘉陵江面的船只上,都能看见它屹立的身影......只是在后来的工业大发展热潮中,白家洋房逐渐隐没于厂区房舍中,才变得面目模糊起来。
白面人夜哭泣,鬼楼声名流传
上世纪20年代,爱国实业家卢作孚为建设北碚“嘉陵江小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招揽人才,特给留洋好友、庚子赔款委员会委员白敦容建造了一座能俯瞰嘉陵江景色的小洋楼居住养病。别墅庭院坐落在山坡顶,既可鸟瞰嘉陵江温塘峡口壮美风光,又可远眺北碚老城,两岸风光尽收眼底。
白敦容只住了不到一年就病逝,停柩楼中。他太太是位洋夫人,独守空房,路过的人经常听到有面色煞白的人在夜晚哭泣。后来,当地人传说,这楼房犯忌,不吉利,有鬼。
调查:记者在北碚图书馆找到1989年印刷的《重庆市北碚区志》,其中“别墅”一章有记载:坐落在大沱口小丘上,1楼1底,半西半中,是北碚最早的一座洋房。由庚子赔款委员白敦容修建,故俗名白家洋房子。因地势荒野偏僻,白死后暂葬于屋中。抗战时期为复旦大学学生租用,有一学生死于房内,长期无人收尸,后被传为鬼楼。
富家女穷学生,楼上双双化蝶
网友“可靠消息2011”曾发帖说,解放前这里是一个富人家住所。富人家的漂亮女儿和一个穷学生好上,家里却要把她嫁给一个当官的。两人约在一个月黑风高夜私奔,但消息不幸走漏,当穷学生来鬼楼接心上人时,家丁一阵乱棍把他当做贼人打死。女孩悲痛万分,服毒自杀,倒在了恋人尸体上。后来富人家觉得不吉利,就把这栋楼废弃了。富家女和穷学生,则化成了蝴蝶。
调查:这个故事听上去犹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民国版。据《环球人文地理》报道,白家洋房曾是中国第一部恐怖片《夜半歌声》(1937年)的取景地。
拆楼人死当场,墙体渗出血丝
当地老人介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有人想拆除鬼楼。黄昏时分,有人抡大锤砸墙,刚一砸开,围墙倒向草地,竟慢慢渗出丝丝红色血迹。这时,本已荒了几十年的楼顶烟囱哗地一下掉下来,正好砸到了抡锤者身上,当场毙命,其他人吓得落荒而逃。此后,再没人敢去鬼楼砸楼。
调查:曾数次探访白家老宅的《环球人文地理》特约记者寒溪夜浣告诉记者,烟囱掉下可以解释为大锤震动所致,但墙体渗血太过超脱科学常识。他本人在鬼楼勘察时,发现围墙里爬满一种结着小红果的藤蔓植物,他翻越围墙时曾挤破野果,红色浆液洒得到处都是,看去如血一般,“当时拆房队员心里害怕,又正值黄昏天色晦暗。墙体倒下后砸碎一地野果,红色浆液漫出,再让掉下的烟囱一吓,落荒而逃也在情理之中。”
果然,记者在白家洋房屋顶上、围墙边都发现了生长茂密的商陆,商陆若等到果实成熟,被挤破后确会留下红色汁液。据北碚区政府网记载,上世纪40年代,林语堂某天带着家人参观,进温塘峡,坐在船舷上,远远瞧见对面一座小山头上,孤单单一座房子,被一簇美丽小丛林包围,这正是白家洋房。林语堂自言自语:“这真是一个很妙的居处,离空袭目标也很远。”但向导告诉他,这是一座“鬼屋”:传说一天傍晚,从合川下来一人,刚出温塘峡口,突然雷雨大作,四顾无一避雨之处,只见小山顶上有一小楼房,乃投于其檐下,雨停,一轮明月高挂,微闻楼上有声响,这人向上一望,但见一女人披头散发,抱着一男尸站立窗前,吓得魂不附体狂奔而逃......当时《中央日报》记者也曾前去体验,住了一夜后,刊登了一篇《鬼屋探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