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的。最早的殡葬只是用来保护尸体不被野兽啃食,时至今日殡葬文化除了满足祭奠先人的需要外,还赋予了很多民俗文化和风水文化的含义。殡葬方式众多,常见的有火化后陈列灵堂,火化后埋入公墓,传统土葬,水葬(江河湖海),少数名族还有悬棺葬,洞葬,天葬,树葬等。
人死后为什么要入土为安?
从全国范围来说,最普遍实行的还是土葬。土葬的普及与灵魂学说的发展有很深的关系。《礼记·祭义》曰:“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谓之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韩诗外传》曰:“人死曰鬼,鬼者归也。精气归于天,肉归于土”,这是受传统阴阳学说的影响,精气神魂魄为阳,阳气上升,发肤血肉骨为阴,阴气汇聚则复归于土。
土葬与华夏民族的崇土文化也密不可分。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已将土地深深烙印在人们的灵魂深处,已经成为生命之本。自古就有女娲捏土造人的传说,生命从泥土中来,死后又回到泥土中去,正合万物生死轮回的自然之道。自古道:盖棺事定,入土为安。人死后埋入土中,死者方得安息,生者方觉心安。
人死后是不是一定要入土为安?
从风水学的角度,如何看待土葬呢?是不是一定要入土为安呢?风水经典《葬经》曰:“葬者,藏也,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则为生气”。葬经中的这些理论,影响了后来风水学中的地气学说,很多人认为尸骨不入土,就不能接收大地中的生气,这是对葬经以偏概全的误解。
谈一下什么是生气?《庄子*知北游》曰:通天下一气耳。万物都是由“气”组成,“气”聚而生,“气”散而亡,这里的“气”是指物质能量的最精微状态。周易中,一阴一阳谓之道,只有阴阳冲和才可得生气。冲和即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和谐。
天之阳气必须要与地之阴气冲和才能转化为生气。大地中的生物、动植物、地质的裂隙和地下水系等,可以把阴气带出,又把阳气带入。天空中的风雨雷电、阳光空气也可以与大地进行能量交换。天地万物之间相互盗气,互养共息,孕育了地球上无处不在的生命,反之也是生气无处不在的证据。
由此可知,将死者埋入地下可以乘生气,不埋入地下也可以乘生气。再用阳宅风水理论佐证一下!如果生气仅存于地脉中,阳宅没有生气,那么阳宅风水就没有作用了,实际上阳宅风水一样影响人们的吉凶,由此也可反证以上结论。
既然死者入土不入土都可以乘生气,那为什么还会有吉凶呢?不管是阴宅风水还是阳宅风水,吉凶都是因人而异的,因为不同风水的“气能量场”吉凶特点不同。风水学就是掌握了这个自然规律,教人择地而居,趋吉避凶的。
哪种殡葬方式最符合风水法则呢?我首推火化后土葬,或者陈设灵堂的方式。虽然国家很早就推出火化政策,但现在还有很多地方,直接将尸体入棺椁后埋葬。很多风水师认为尸体的血肉发肤都保留,其接收的风水能量会更强,实则不管是尸体,还是火化后的骸骨,风水上的作用是一样的,并且尸体在棺椁里会被虫鼠啃咬,腐烂之后,如果尸水排不出,或者灌进雨水,尸体长期泡在臭水中,会造成更坏的后果。
其次尸体下葬大多用棺椁,既笨重又经不起长期的存放,一旦需要二次调整风水,就会造成很大的麻烦。而火化后的骸骨,能量性质稳定,质量又轻,占用空间又小,宜于保存和再次迁坟。所以,最适合的殡葬方式是火化后下葬,或者陈列灵堂。
我最不建议的殡葬方式是水葬和天葬。水葬目前主要沿海地区推广,其最大的问题是骨灰被海浪冲散和鱼虾吃掉后,难以聚集,无法接收稳定的风水能量。后代得不到阴宅风水的福佑,几代之后往往就绝户了。天葬也是这个道理,尸体被秃鹰吃掉后,散落各处,最终也是家族风水能量不能积累,难以宗族兴旺。实行天葬的地区,也都是文明落后的地区,如此习俗不改,世代都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的局面。至于其他殡葬方式,例如悬棺葬、洞葬和树葬等方式,多在少数民族地区采用,对此就不一一分析了。
大道至简,万法归宗。不符合风水之道的殡葬方式,都不会起到福佑后代的作用。风水能量就是天地能量,是决定我们个人、家族和民族命运吉凶的根本,具有无比强大的能量,当清醒认识,虔诚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