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说清朝人最怕去的一个地方,一定就是“ 宁古塔”了,那里是人间地狱、九死一生!
宁古塔并不是一个塔,而是一个古地名,在今天黑龙江牡丹江下辖市宁安,宁安的满语就叫宁古塔。宁古塔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长汀镇,是宁古塔将军的驻地
这里是满洲人先祖的故地,算是满洲人的龙兴之地。
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是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是清政府设在盛京(沈阳)以北统辖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
这里自然气候恶劣,人烟稀少,周围几乎都是原始森林、荒地、沼泽,没有人家,只有各种野兽。一到冬天就异常寒冷,甚至会出现零下三十几度的严寒天气。
而被流放来的人往往已经被剥夺了所有财产,发配为奴,因此往往缺衣少食,还有些人连房子都没有住,只能自己搭一个窝棚,生活条件异常艰苦。
犯了罪的人,又是怎么去到宁古塔的呢?
当然是走路去,难道还能让他们坐车去吗?而从北京徒步走到黑龙江这种地方至少要小半年时候,而且还不是轻装上路,他们的脚上都会带上镣铐,脖子上会戴上枷锁,这样的行走方式,导致很多犯人还没有 走到宁古塔就已经累死或者病死在路上了。
而更重要的是,发配为奴的犯人还必须承担各种苦役,像开荒种地、伐木采石、开路搭桥等等。犯人日夜劳作,极少有休息的时间,加上没什么吃的,因此大多骨瘦如柴。
遇到兵士心情不好,性格暴虐的,还会遭到毒打,当真是生不如死。如果犯人家中的女眷被兵士看上,还可能家破人亡。
当然任何时代都有特权存在,在宁古塔这个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只要能得到掌权的宁古塔将军的看重,流放的犯人也能衣食无忧、生活安乐。
清朝是文字狱高发时期,“康乾盛世”时更是以平均每年两起的频率发生,大批文人遭到无辜牵连,其中不够死刑的基本全流放到宁古塔,给当地人带去了文化和教育,促进当地的发展。
而以宁古塔将军为首的当地官员对于这些有知识、有文化的读书人也高看一眼,愿意和他们成为朋友,给这些人生活保障,比如之前提到过的吴兆骞就被宁古塔将军巴海聘为家庭教师。
在当地官员的庇护下,流放到宁古塔的文人生活的完全不像犯人,常常聚会饮酒、游山玩水、寻访古迹,留下了大量文学作品。
寄情于山水的生活也掩盖不了宁古塔是流放地的事实,“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这才是清朝文人对于宁古塔的看法。
相比于严酷自然环境的折磨,大家更惧怕的是与“宁古塔”沾上关系后财产、功名、荣誉的丧失,人生再无未来可言。
从顺治年间开始,清朝的犯人都是发配到宁古塔,直到清朝末年。古代的刑罚方式很多,流放、发配这种刑罚看似轻松,比什么车裂、剥皮、腰斩、凌迟似乎温柔多了,其实流放也是古代的酷刑之一,听着看似仁义,实则是当权者为了变相地彰显皇恩浩荡,到头来却是杀人不见血的酷刑。